时间:2022-8-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温馨提示:为了保证大家可以及时看见小轻松老师的推送,可将“轻轻松松学地理”设为星标(或者置顶)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小轻松老师的推送哦,看完如果能够给小轻松老师来个“赞”和“在看”那小轻松老师将会浑身充满力量,为大家奉送更多精彩的地理资讯和材料!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气的水分交换

(1)过程: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水汽输送给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2)影响因素: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就越大。

(3)活跃区: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2.海—气的热量交换

(1)过程:①海→气:海洋吸收太阳辐射能,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给者。

②气→海: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2)影响因素:与海洋表层水温密切相关,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3)交换活跃区:热带地区海洋面积大,是驱动地球大气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地。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水热平衡

(1)基础: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2)途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着全球的水热平衡。

①不同纬度海区对大气加热的差异,产生了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环流。

②海陆间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形成了季风环流。

③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2.水量平衡:从长期来看,全球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维持着全球的水量平衡。

3.热量平衡:主要依靠大洋环流与大气环流来实现。

(1)低纬度海洋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主要由大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

(2)在中纬度,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

知识拓展

1.地球上多年水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减现象,长期以来保持着水量在全球的总量平衡。

(1)对于海洋,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陆地上流入海洋的多年平均径流量。

(2)对于陆地,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流出陆地的多年平均径流量。

(3)对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所以,对于海洋来说,蒸发量>降水量,而陆地上蒸发量<降水量,而全球则是水量平衡的。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2.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通过蒸发作用,海洋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其表层水温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就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如下图:

1.读下图,水循环总量为单位,按全球多年水量平衡规律推算,M、N分别为()

A.B.

C.D.

答案 C

解析 通过水循环,全球水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即某个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水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的蓄水变化量。但从较长的时期来看,蓄水变化量趋向于零。从上图来看,M两侧的水量差应相等,即M、N的水量分别为7和23。

读“三种水循环简单模式图”,回答2~4题。

2.年9月7日,台风“玲玲”在朝鲜黄海南道一带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玲玲”应属于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A.①B.②C.③D.④

3.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

A.ⅠB.Ⅱ

C.ⅢD.Ⅰ和Ⅱ

4.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环节及办法主要表现在()

A.③——人工降雨,促成大气中水汽输送

B.④——改造沙漠,增加蒸发量,加速水循环

C.①——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D.④——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水径流循环

答案 2.B3.B4.C

解析 第2题,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其中台风登陆把水汽从海洋带到陆地,应属于水汽输送。第3题,在三种水循环中,海陆间循环发生的领域广、范围大,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第4题,人工降雨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中降水环节的影响,对大气中水汽输送并无直接的影响;改造沙漠,影响水循环环节中的蒸发和下渗而不是地下径流;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在局部区域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不会加速地下水径流循环

1.全球的热量平衡

海—气之间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不断进行着不同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输送,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如下图所示:

2.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5~7题。

5.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A.低纬海域B.中低纬海域

C.高纬海域D.中高纬海域

7.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①长波辐射 ②短波辐射 ③潜热释放 ④潜热吸收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5.C6.A7.A

解析 第5题,图中海—气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雨环节实现的。第6题,海水通过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低纬海域表层水温高,蒸发量大,向大气提供水汽最多。第7题,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释放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天津市第一中学期末)读“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8~9题。

8.图中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纬度带是()

A.0°~20°NB.0°~20°S

C.40°S~50°SD.40°N~60°N

9.该纬度带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原因是()

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

C.寒流的作用明显

D.暖流的作用明显

答案 8.D9.D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40°N~60°N处大西洋热量收入和支出的差值最大。第9题,大西洋40°N~60°N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能)远小于热量支出(海水蒸发),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该地区水温较高,蒸发较强。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在秘鲁寒流流经海岸附近,圣诞节前后有时海水明显变暖,同时突降大雨,当地海鸟结队迁徙的现象。

(2)影响

①当地冷水性鱼类大量死亡,导致以这类鱼为食物的鸟类死亡或迁徙。

②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并大范围影响到天气状况和农业生产。

2.拉尼娜现象

(1)含义: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

(2)影响: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但也会引起气候异常、水旱灾害,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及威力比厄尔尼诺小。

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弱,甚至转为西风

南赤道暖流

赤道逆流

秘鲁寒流

西偏,被暖流取代

太平洋

水温

东岸

升高

降低

西岸

降低

升高

太平洋

两岸气候

东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西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关联性

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拉尼娜发生年份

洋流

秘鲁寒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

生物

秘鲁沿岸的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大气

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或消失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

天气

气候

太平洋西岸降水较多;太平洋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亚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北京西城区期末)年10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在《全球季节性气候更新》中指出,今年的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预计强度可能为中等到强,并将持续至年夏季。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会引起气候异常。下图是“太平洋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太平洋海域()

A.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均呈顺时针方向

B.①洋流受东北信风影响,自东向西流

C.②洋流比流经海域的水温低,为寒流

D.③与④洋流的成因相同、性质也相同

11.发生拉尼娜现象时,赤道太平洋海域大气环流形式正确的是()

12.拉尼娜现象可能会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

A.西岸森林火灾频发

B.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

C.东岸地区降水增多

D.表层海水运动速度减慢

答案 10.B11.C12.B

解析 第10题,读图可知,太平洋海域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A错误;①洋流为北赤道暖流,受东北信风影响,自东向西流,B正确;②洋流为日本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C错误;③与④洋流都是受西风带吹拂而形成,但③为暖流,④为寒流,性质不同,D错误。第11题,拉尼娜现象是指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比正常年份异常变冷的现象,由于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高,因此赤道太平洋海域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故选C。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表层海水运动速度加快,B正确,D错误;增强了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海域的大气环流,使太平洋西岸的上升气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不易发生森林火灾,A错误;太平洋东岸下沉气流增强,变得更加干旱,C错误。

(·四川模拟)“厄尔尼诺”现象与“沃克环流”相关联,“沃克环流”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汇合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据此完成13~15题。

13.“沃克环流”的形成与()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

B.太平洋东、西受热不均有关

C.太平洋东、西洋流性质有关

D.季风环流有关

1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会减弱,从而导致()

A.澳大利亚东部洪水泛滥

B.印度尼西亚地区泥石流增多

C.秘鲁沿海更加干旱

D.秘鲁沿海洪涝灾害增多

15.“沃克环流”中甲气流能从太平洋东部到达太平洋西部,这与()

A.东南信风有关

B.东北信风有关

C.亚洲低压有关

D.太平洋的“副高”有关

答案 13.C14.D15.A

解析 第13题,“沃克环流”是因洋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与热力环流的成因相同,不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A错,同纬度的太平洋东、西受热差异不大,B错,太平洋东侧是寒流、西侧是暖流,水温差异大,可形成“沃克环流”,C正确,与季风环流无关,D错。第14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沃克环流”会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使澳大利亚东侧沿岸的暖流势力减弱,大气的上升运动减弱,降雨减少,会发生旱灾,A错;印度尼西亚地区降水也会因此减少,所以泥石流发生的几率会降低,B错;赤道逆流增强,使秘鲁沿岸的水温异常增高,降水增加,洪涝灾害增多,C错,D正确。第15题,据图可知,甲气流能从太平洋东部到达太平洋西部,是受东南信风的吹拂,海水自东向西流,选A。

声明:数据来源于述作地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轻轻松松学地理主要发布微专题,课件,练习,思维导图,地图,总结,模板,文章,解析等干货材料!

长按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