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2-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校期间,我对学校便利店的几位员工做了相关调查。

第一位调查对象是一位河北农民,阿姨为了给自己攒养老金,同时也是为了给儿女攒钱,便进城打工。阿姨在超市工作,虽然长期在超市工作,但她并没有劳动合同,也没有三险一金。超市一个月会有四天假期,如果休息的话,一个月会有元工资,但阿姨为了增加收入,选择不休假,并且值夜班。不休假有元钱的全勤奖励,值夜班有元钱的夜班费,这样的话,阿姨一个月就有将近4元收入。超市的工作没有包食宿,为了节约开支,阿姨选择去最便宜的大伙食堂吃饭。阿姨还告诉我,学校里的土地都是后勤集团的土地,但超市、宿舍楼等设施的经营运行,都是投标外包出去的,这些地方一年一招标,只换外包方,不换基层工作者。

阿姨还跟我谈到了她老家农村的状况。在村子里,一个人应该有三亩地,但实际上每个人只有2.5亩地,阿姨家有三口人,所以她的家里有7.5亩地,地里主要种稻米,玉米,小麦,棉花和豆类,由于土质原因,地里不种土豆。种地收入不高(只能“糊口”),虽然有国家提供的麦种补助(十亩地斤)和地补(余元,但调查对象并不清楚具体补助方式),但这些补助并不够看,因此农村的年轻人口大都选择进城务工,增加收入,村子里留下的大都是些老人小孩。由于村里并没有土地流转政策,家里的地不能放着不种,还得要有人负责,于是留在村里的老人就承担了这份责任。村里种地麦收并不纯靠人力,农村里有农机,但农机不是公有的,而是由一些农机承包商提供的。这些承包商有农机,也有技术人员,每到村民需要农机的时候,便会去找这些农机承包商。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迟滞的,一是因为种地不赚钱,没多少人还想着靠种地过活,二是因为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就算修好了农业设施,也缺乏人力,三是因为集资难,收回成本的时间长。村里原来公有的一个磨坊,也早已停止运作了。除此之外,农村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很多农村青年都选择了丁克,但老人却希望有孩子,要孙子孙女通常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希望传宗接代,另一方面是老人们也需要养儿育女来防老,后者是更迫切的要求,老人对养老院是不信任的,养老院被讥讽为“养死院”,这种养老方式实际上很受罪。

阿姨还聊了很多其他事:合作社时期农村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管公田只干自留地,托关系记工分等;阿姨知道有劳动合同才能有法律保护,但她选择体谅管理者;阿姨在处事上秉持着息事宁人,明哲保身的态度

第二位采访对象相对年轻,他是河南农村的一位农民,正值壮年,家里有七口人,为了提高收入,大哥便选择来城里打工,他之前曾在餐饮行业工作,后来才到了学校便利店,两者待遇相差不多。这个便利店的待遇与前面的超市有所不同,一个月大约有元报酬,无三险一金,工作包食宿,三班倒,每人每天工作八小时,晚班轮换。大哥的村里有土地流转政策,不过土地一般只流转一部分,小块土地一般在当地承包,他家里有五六亩地,流转分红会按年发放。由于家中收入主要靠进城打工,所以在疫情期间,大哥家里断了收入,不过家里尚有些存粮,再加上农村花销不大,大哥家里尚能维持。

便利店里两位河南农村来的农民,她们家里只有2、3亩地,一亩地补助来块钱,种地的话只有几千块钱收入,而且要还要看年景,为了增加收入,她们也选择城市打工。她们有着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要维持生计,一方面还要帮孩子还房贷。由于村子地处偏僻(没有高速公路),所以村子里的土地没有需求,因此没有流转出去。疫情期间,她们家里也没有收入,靠着家里种的菜和白面才维持了过来。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农村地区面临着的困境:农村退化,农民贫困,农业停滞,这种状况是否具有普遍性,值得我们继续深究,但它仍然为我们检视市场经济和城市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日渐萎缩,城市地区日渐膨胀,由于收入的不断萎缩,许多农民只能进城务工,而这部分农民,也就成为了城市中新的中底层人群。他们是城市中最缺乏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